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 > 岁月有痕

您仍在曙光中前行

2024-04-03  作者:  浏览:1

(照片来自家庭相册)

       我能想象的到: 

       在暮色苍茫,万家灯火升起的时候;在夜深人静,辗转反侧的难眠时刻;在曙色渐起,悉悉索索起床后,想象新一天太阳升起来,万物有序运行的时候;他一定会背靠中堂,坐在轮椅之上,看着大门外渐渐移动的日影,茫然而专注地回想一个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:   

      几十几的人了啊,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远离家乡、远离亲人,到那么个遥远、蛮荒、落后、蒙昧的地方去发展事业呢?这多让亲人们牵挂啊?特别是作为多年情深义重、从未远离过的老师,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再不回来的话,恐怕此生就要永别了啊? 想到这里,一生坚强的老人禁不住滴落了点点浑浊的老泪。

        其实,带着摄制组远赴非洲是一个谎言,是我夫人万般痛苦之中急中生智萌生出的一个善意的谎言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像一排遥不见顶的险恶浪峰一样把我抛到了人生的深渊,也造成了我和所有亲人们阳光下的“阴阳两隔”。

        张平远老师,一位多才多艺,充满智慧,性格爽朗,古道热肠的老人。随着岁月渐行渐远的几十年间,我们每年不仅与他联系不断,春节还要专程去拜访的这位恩师,眼见与自己无话不谈、情同挚友的得意门生,隐迹遁形一般消失在了光天化日之下,他的困惑不解和担忧怎么不会像一团乌云塞满了心头? 

       为了化解老人的疑虑,宽慰他那颗曾经强大但渐渐苍老了的心,夫人只好用一个很符合丈夫职业特点和性格追求的谎言来安慰老人。只是女人的脆弱使她没有严严实实地藏好自己的情绪,说到丈夫远行的原因和预料的归期时,竟然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。这使得恩师也凄然泪下,无所适从,只好沉浸在对学生的牵挂和我们一家人的担忧之中。

       听夫人说,这期间,老师总是时不时的打来电话询问我的归期。有时听出音讯遥遥,相见无期时,便心生不安,惴惴然长吁短叹:哎,这孩子,再不回来的话,恐怕我都等不到见他了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二

       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的渐渐衰弱,人们都会开始陷入对生命的担忧和消极的预想之中,不然恩师怎么会有这样的意念呢?

     在我的印象之中,恩师永远都是谈笑风生,开朗乐观,热情洋溢,积极向上。他的状态和气场会让每一个心境灰暗,消极倦怠的人都能受到感染,从而感受到信心的力量和梦想的美好。

       恩师退休之后曾经组织过一批方城籍的书画家们,开始了一种镶金书画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。但他们都是艺术至上的纯粹的艺术家,产品不错,营销却是他们固有的短板。虽然作品曾经惊艳于海内外市场,但因为不善于也羞于谈钱论价、拓展市场,最后成了暗夜昙花,一瞬灿烂。

       一座小院赔了进去,美好的愿望成了阳光下绚丽的肥皂泡飘飞而逝。然而,当恩师说到这次创业经历时,却总是目光迥然,开怀大笑,似乎他看到的,只有孕育于失败中的成功的种子在悄然萌芽。

       也许是这次败走麦城的回报,当后来他的广告公司在县城亮出招牌之后,很快就成了四方客户们趋之若鹜、有口皆碑的地方。 同样一个产品,作为艺术全才的恩师,总会创设出出人意料之外的新意,且设备又领当时的潮流之先,工艺独特,制作精美,客户总是赞不绝口。可问及价钱时,他总是两肩一挑,仰面微笑:你说吧,多少都行。 

       虽然,他的作品都有独到的品格和内涵,最具艺术价值的检验和信息传播的张力,可他从不在价格上斤斤计较。他似乎不是为了挣钱,而仅仅是为了释放自己的艺术能量而已。 中国传统文人的个性和风范,在他身上闪耀着熠熠的光彩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三

       他的人生追求不以为意地契合了道家的精神内涵,在名满全国的道教圣地——方城炼真宫,恩师成了一位非道亦道,虽凡不凡的独特生命个体。

      大部分炼真宫的匾额楹联,壁画石雕出自恩师之手。而这些作品,有的可以平心静气地去思考创作,多数却要在有限的时日内紧赶慢赶地完成。这就要停下可以为自己创造效益的广告公司的业务,夜以继日地去忙这些“额外任务”。每件作品还要保证成为镶嵌在时光中的不老丰碑,要求之高,可想而知。而为炼真宫所做出的一切付出又是他发自内心的无偿服务。他的行为曾让不少人困惑不解。他的答案永远是不以为然的笑意。 

       他的情怀和艺术追求,使得一批道姑道童们也迷上了书法篆刻艺术,他们在张老师的艺术滋养之下,伴着钟磬之声和缭绕的烟霭,很快便脱颖而出,为这个道教圣地增添了浓重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韵。 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他还要从零开始,为这座规模宏大的炼真宫培养出一支水平不俗的道教乐队。

       这些因为心灵弥漫了抹不去的阴影,才从山乡村野无奈出家的道姑道童们,对音乐的领悟与感知并没有多少天赋。然而,每当一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次盛大的庙会时,这些过去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年轻人,竟然呈现出专业文艺团体的风范。那规范有致的演奏,飘渺灵动的旋律,陶然而醉的神情,让烟霭缭绕,仙风曼妙的炼真宫更像飘落人间的天庭一样,充满令人向往的神秘和神圣氛围。 

      真不知道,一位70多岁的老人,用什么样的魔法,在不长的时间内,从刀、来、米、发、扫、啦、西开始,不知不觉间养出了一支拥有二十多人、各种民族乐器齐全,且演奏水准专业不俗的道 教乐队。 

      说到这支乐队的孕育、诞生到华丽登场,恩师只是摊开双手,挑挑肩膀,无声地笑了笑。那笑容里分明藏起了淡淡的苦涩,艰辛的付出,自豪的满足。 

      古稀之人啊,他的体内究竟蕴藏了多大的能量?他的人生究竟为什么能不断地为社会释放着有限的能量? 我猜不透这些,但他习惯性的昂首、远眺、思索、微笑;他自始至终保持的潇洒自如、热情乐观、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,似乎蕴含并解读着他生命追求的密码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四

        其实,恩师身上,最超乎寻常的是他的隐忍、承受和抗压能力。

        刚刚临近中年,他聪明懂事而又孝顺的儿子,便因为一次意外的坠落而造成下肢瘫痪,从此进入了无奈而无期的轮椅人生。这期间,饮食起居、吃喝拉撒的照顾呵护,南来北往、跋山涉水的求医问诊,会遇到多少不期而至的困难和艰辛,将经历多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折磨?然而,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那绝望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。

       在岁月的流逝之中,他走过花甲之年,跨越古稀之年,步入耄耋之年,而下肢瘫痪的儿子也不再年轻,但他始终不离不弃,期待孩子会遇到绝地逢生的希望。

       他劳累困倦至极的时侯,捶捶多年积劳成疾的伤腰病腿,仰望小院上空缓缓飘过的云影,那一刻,他的眼中同样会短暂地蒙上湿漉漉的云翳。但总是瞬间即逝,无光而化,在家人、在亲朋好友面前,他仍然是幽默风趣,谈笑风生,一派轻松自如的样子。 

       还有,那个从小就让他不省心的小儿子,又经历了一场持久的婚变。作为一辈子传道授业解惑的父亲,多方努力仍然没有挽救住这个小家庭的分崩离析。情绪不良的小儿子又在一次事故中丧生。老年丧子的悲恸,足以击倒任何一位沧桑暮年的老人。何况,幼小的孙女,正直叛逆期的孙子,和多年以轮椅为伴的大儿子收养的女儿,三个孩子的生活抚养、上学教育、就业成家等问题,他不得不全部担在肩上。作为爷爷,既要当娘又要当爹的所有心思,全部都要在艰辛的生活中兑现。而三个孩子,年龄相差不远,性格脾气各异,矛盾在所难免。期间,这些芜杂的家庭事务,大山般沉重的经济负担,期待孙辈们成才的精神压力,使任何一位监护人角色的扮演者,都难禁彻底透支、全面掏空的无助、无奈和不堪。而作为爷爷,他似乎不以为然 ,浑身永远洋溢着高幸福指数带来的轻松快乐和满足。 

       更让人惊叹与崇敬的是,在孩子们成长、立业与成家的过程中,曾经能助他一臂之力的老伴儿,连续的脑梗后又成了卧床不起的植物人。 那是一种让亲人们有多少精力都难以应付过来的病情。接屎倒尿,洗涮擦拭,灌药喂饭,怕生褥疮还要不时地翻身。一天到晚守在床前,其他任何事情弃之不顾,也会让照看的亲人忙成旋转的陀螺啊!

 (大儿子张继武)

       坐在轮椅上的大儿子,孝心急切,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帮助父亲伺候母亲。他便以智慧的大脑设计出一架遥控航车,用袢带吊起母亲方便,解决了大便拉在床上的尴尬。一向顾家的女儿,身为重点小学的年纪主任,繁忙的教务工作足以让她应接不暇,可仍要见缝扎针地帮着父亲料理家务。孩子们的理解担当和孝心,成为一种温暖而强大的精神力量,使他不惮于沉重的压力,挑夫一样承载着生活的重担执着前行。

       一边是卧床不起的老伴儿要悉心照料,一边是轮椅上的儿子也要看顾,还有三个孙子孙女的方方面面要时时处处操心劳神。然而,随着年纪渐长,身体的不断衰老,日益严重的腰腿痛病终于使他再也不能自由活动了,他不得不靠坐在轮椅上指点儿孙,安排家务,渐渐呈现出力不能支的无奈。最后,像一头困倦不堪的老牛,在透支了所有的生命能量后,终于坐卧在惨淡的夕阳余晖里起不来了。 

        一个家庭,三部轮椅。 最后,自己也不得不接受大儿子设计的航车吊兜来解决难题。一辈子争强好胜,乐观开朗的恩师,半部人生都在历经着家庭泥沼中的奋力挣扎,最后仍然是难以遏制的陷落和堙没。然而,即使他端坐在轮椅上指点江山的日子里,出现在亲人和大家视野里的,仍然是挺拔、饱满、快乐、自信的形象。 

       春节看到我和夫人的到来,赶紧拉着我们坐下,从一地鸡毛的日子里,翻检寻找那些能让他幸福快乐的榛子:小孙女学会了电脑广告制作,打工的孙子升任了班组长,女儿在单位被委以重任……生活的云遮雾障,总被自身散发出的光芒驱散;磨难全部成为“上帝化了妆的祝福”。这种正能量的释放,总给人以阳光的温暖,流水的舒畅和轻风的抚慰。 

       也许正是这一点,当见到他成为一种渴望,想到他成为一种温暖的时候,那些最屈辱最黑暗最冷酷的日子里,才有他为我擎起的一盏灯在身前身后晃动,使我不知不觉间走出了这片茫茫的苦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五

       我和老师的相遇与相知,源于一次不期而至的见面。

       那是一个暑假的晚上,我作为宣传队员滞留在空寂冷清的校园里,等候演出任务的随时安排。 

      月隐星现,轻风吹拂。满院高大的梧桐树发出切切私语,氤氲出一派静谧迷离的围氛。因为无所事事,也为了感受仲夏夜诗意的凉爽和安谧,我信步走出寝室,从后院来到前院。

      微弱的光影里,我发现大树下的一张行军床上躺着一位年轻的老师。看到我的走近,他折起身与我打了个招呼。随后的交谈中得知,是刚调来的一位老师,还是配合原来抓宣传队的老师一起工作的老师。 以后要成为我的老师了,感情自然就近了不少,话题也渐渐多了起来。从现有宣传队的情况,到以后的畅想和期待,从节目的排练到舞台的表演,从器乐的演奏到音乐的创作,我们聊的话题越来越广泛,越来越深入,不知不觉间,陌生的师生似乎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
       我们的兴致很高,聊的时间也很长。最后,我怀着极大的满足和少有的自信告别了这位新来的老师,那一晚的梦似乎也特别踏实甜美。

       那时的高中,正值“反回潮”的日子,学习已成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点缀,学工学农则成了教育领域里浩浩荡荡的主流。而农村学校,不具备学工的条件,不断带着学生,在全公社所属的各个大队扎营换防,与社员们一块儿下田劳动、春种秋收,就成了最重要的课程。而宣传队又是当时火热生活中造势的宠儿,只要学校的大营在某个地方一扎,锣鼓家什就会响起来。歌舞、独唱表演唱,相声、快板小戏曲轮番上场。白天有大干快上的劳动场面做背景;晚上嘶嘶作响的汽灯照亮一方暗夜,劳累了一天的学生和群众仍然是人山人海、激情高涨。

       这段岁月里,老师既要为校领导们驱使,帮忙所谓学校的重要工作,还不忘宣传队的各种事务。每天晚上,马蹄灯洒下的光晕里,总能看到他斜侧着肩膀,低头凝神,专注地伏案忙碌的样子。编稿子,发简报,刻印乐谱,创作节目。间或,还有师生们找他切磋讨教问题。他总是侧身仰面,目光炯炯,摊开两手,搬动手指,给大家以头头是道的分析解释和出谋划策。不时,还会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。 

       这段日子里,源于老师对我的信任,他手头的有些工作常交给我代为处理,如抄写文稿,刻印乐谱等等。联系和交流自然多起来,师生之情也越发深厚了。这份情感随着宣传队活动的延续更加久远而真挚。直到学业结束,我离开历史积淀厚重的高中所在地-——博望镇,我们仍然是联系不断。随后不论在外求学还是工作在大山深处里的军工厂里,特别是调回南阳的新闻单位之后,更是联系密切,不断见面。

       每年春节,看望老师是我和夫人走亲访友这项工程中最重要的选项。我和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节日的感应,什么时间会出现在他的面前,他基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。 

       年复一年, 春节的见面成了我们师生双方共同的期盼。突然缺席,怎能不叫老师心生顾虑和担忧?我走不出那团“鬼打墙”的黑暗,夫人代我看望老师,编出了善意的谎言却没有藏好自己的真情实感,老师下余的不多日子里,怎能不沉溺在对我的牵挂和思念之中啊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六

        当我沐浴龙年的轻风阳光,回归现实的世界后,第一个问起的自然是这位永远牵挂的恩师。

       夫人说,“张老师经常打电话问你啥时候回来。还担心回来晚了,怕见不到你呢?不过,最近一段时间不打电话了,可能想到你要快回来了吧?”

       夫人无意间透露的一句话,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担忧。立即拨打张老师的电话,却无人接听。我的心不断向冰冷的深渊中下沉,真的怕此生再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恩师。紧接着拨打他女儿小秋的电话,哽咽悲痛之中可怕的预感终于成了残酷的现实——就在我快要归来的半年前,老师已怀着对亲人们的眷恋,对家庭状况的担忧,对我这个师生情深的学生的思念,撒手人寰。 

       所有的悲伤难以诉说,无边的痛苦怎能表达?电话两端,哽咽流泪塞满了整个世界,撕裂了大地和天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老师,我想您啊,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,有多少心里话要给您说啊!你怎么不等着我啊,老师?

     老师,您多么坚强而又乐观啊,您永远都是面带笑意,高昂着头颅行进在生活的弯弯山道上。再泥泞艰辛险要的路途也没有使你打过一个趔趄,你怎么就真的倒下了呢? …… 

      我没有追悔,没有自责……有的只是心被刨开的疼痛,五脏俱焚的窒息。

      如今,老师已静静地安卧在方城县北郊的杏山公园,那里背靠青山,面朝绿水,鲜花初绽,鸟语啁秋。初春明丽的阳光下,厚重矗立的大理石墓碑,再次让我想到了恩师神情高渺,抚膝端坐的形象。 

      我没有机会和老师讨论,在我身上再次验证千年历史悲剧有多么可怕的梦魇了。能做到的,我将在旷原青青,桃李绽放的清明,到老师的墓地撒三杯薄酒,燃一缕青烟,默默倾诉我的思念之情。 

       我知道,九泉之下的恩师对我唯有一念:那就是,始终如一地写好那个平凡而又大写的人字,一撇一捺都要筋骨斐然。 

       我会做到的,因为恩师高大挺拔的身影,永远晃动在我人生的曙光中,引领我走向平凡的远方!

2024年3月26日 

赞一下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验证码: 匿名发表